在显示行业的发展版图中,MIP 与
COB 技术正成为
小间距领域的核心突破方向。这两种技术凭借差异化的市场定位,在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的双重驱动下,共同推动 MLED(Mini/Micro LED)从高端专业场景向大众消费市场加速渗透。然而,随着像素间距的微缩化与芯片尺寸的精细化,更高的集成密度与更复杂的制造工艺,使两种技术均面临传统 LED 显示未曾遭遇的挑战 —— 如何在提升产品良率的同时,实现更高效的生产流程,成为行业共同的攻关焦点。
一、行业痛点:显示缺陷与校正技术的升级诉求
当前 MLED 屏幕从生产到应用的全链条中,多重显示缺陷制约着产品性能:材料稳定性波动、转移贴装时的位置偏移或接触不良、长时间使用后的色度漂移等,均可能导致最终画面出现麻点、色块、温漂偏色、灰阶跳变或黑屏墨色不均等问题。这些固有缺陷对显示效果的影响显著,而传统校正系统的局限性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困境:
- 灵活性不足:整屏校正后的模组无法任意拼接,位置变动即可能引发色差;
- 效率低下:需在全黑环境中作业,校正一块 4K 屏幕耗时超 30 分钟,与规模化生产需求脱节;
- 场景适配单一:难以应对曲面屏、异形屏等新型显示形态的校正需求。
市场亟需一套覆盖 “芯片分选 — 产线校正 — 现场维护” 的全链路校准方案,以实现高精度、高效率的全流程管控。
二、卡莱特校正方案:全链路革新与智能化突破
作为行业领先者,卡莱特推出的新一代校正系统以 “自动化 + AI” 为核心,构建了贯穿 MLED 生产全周期的解决方案:
(一)硬件革新:科学级采集设备定义精度标杆
- CCM6000 面阵式亮色度仪:
这款自研设备搭载 6100 万像素传感器,配备专业滤光片与恒温制冷系统,可精准采集 LED 灯珠的亮度(误差 ±2%)与色度(ΔE<1.5)信息。其超分辨率成像算法与亚像素检测技术,使单张照片可识别 800 万颗灯珠,实现 4K 屏幕校正仅需 8 分钟,效率较传统方案提升 2 倍。
核心突破:通过 AI 视觉分析模型,动态消除环境光干扰,打破 “小黑屋” 校正限制,可在常规光照条件下作业,显著提升产线灵活性。
(二)软件赋能:智能算法破解复杂场景难题
- 空间曲面定位技术:
针对穹顶屏、弧形屏等三维曲面形态,卡莱特首创的空间定位算法可精准捕捉每个灯点的空间坐标,结合逐点校正技术,消除曲面显示的亮度与色度偏差,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模拟训练、商业沉浸体验等场景。
- 多技术兼容的自动化产线:
Mica310 产线校正系统集成智能匹配算法,可无缝切换 COB、MIP、SMD、GOB 等多种技术路线的校正任务,产能达 120 片 / 小时(约 140㎡/ 天)。其云平台管理系统实现校正数据与灯板的唯一绑定,无论屏幕安装至全球何处,均可自动匹配参数,解决传统方案的拼接色差问题。
- 墨色分选专项方案:
针对黑屏状态下的墨色不均问题,Mica310B 墨色分选系统通过高精度光学检测,实现 220 片 / 小时的高效分选,确保屏幕在暗场环境下仍保持均匀一致的视觉效果。
三、行业价值:从效率提升到生态重构
卡莱特的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 COB 与 MIP 的亮色度校正难题,更推动显示行业向 “智能化生产” 迈进:
- 数据反哺工艺:通过校正过程中采集的灯珠参数,可实时反馈至固晶、焊线、荧光涂覆等前端工艺,优化生产流程,降低不良率;
- 成本与体验双优:效率提升使校正成本降低 50% 以上,同时支持任意位置拼接与复杂场景适配,助力 MLED 在家庭影院、商用大屏等消费级市场的普及;
- 标准引领:其全链路解决方案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校正范式,推动 MLED 从 “定制化高端” 走向 “规模化大众” 市场。

在显示技术 “超高清化” 与 “低成本化” 的双重目标下,卡莱特以 “高精度采集、智能算法、自动化产线” 为支点,撬动了 MLED 校正领域的效率革命。随着 AI 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,校正环节正从 “后端补救” 转向 “全链优化”,这不仅是 MIP 与 COB 技术突破的关键一步,更将为整个显示产业的升级注入持续动能,推动中国在全球显示竞争中占据技术高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