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 2025 年大阪世博会参观人数突破 1000 万大关,这场汇聚全球创新与文化的盛会,成为检验尖端科技与人文表达融合能力的最佳舞台。艾比森凭借为澳大利亚馆、马耳他馆打造的视觉方案,让 LED 显示技术在文化传播领域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。然而,在利亚德、洲明等同行纷纷布局国际大型展会的背景下,艾比森的世博表现既是技术实力的证明,也面临着如何将项目影响力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挑战。

澳大利亚馆:光影重构中的文化表达
澳大利亚馆以 “追逐太阳” 为主题的圆形建筑里,艾比森的显示方案成为文化叙事的核心载体。PL V2 系列产品构建的沉浸式空间,凭借高精度图像还原能力,将澳大利亚的荒漠、雨林、海洋等自然奇观动态呈现。游客漫步其间,能体验从内陆到海岸的 “时空穿越”,这种视觉冲击源于 LED 屏对色彩梯度的精准把控 —— 从红土荒漠的赭石色到大堡礁的渐变蓝,每一种色调都经过数百次校准,以匹配南半球独特的光影特质。
29 块 K V3 系列创意商显屏幕通过钢结构与吊装结合的方式分布馆内,既保证了安装稳定性,又以错落有致的布局打破传统展陈的单调感。这些屏幕循环播放着原住民艺术、多元文化社区生活等内容,将抽象的 “创新精神” 转化为具象的视觉故事。VIP 功能厅的 iCon X 系列智慧屏则承担着高规格接待任务,其 4K 分辨率与低延迟特性,确保了会议演示的流畅性。
值得注意的是,艾比森的方案并非简单的设备堆砌。澳大利亚馆的 “时空穿越” 体验,背后是显示系统与传感器的联动 —— 当游客移动时,屏幕内容会根据位置变化实时切换场景,这种交互设计让静态的文化展示变成动态的参与式体验。正如澳大利亚馆馆长所言:“艾比森的技术让我们的文化叙事摆脱了文字说明的束缚,用光影建立起跨越语言的沟通桥梁。”
马耳他馆:历史遗产的数字化重生
马耳他馆外墙的 LED 大屏,成为艾比森技术适配能力的另一个注脚。JP Pro 系列产品精准还原了马耳他巨石庙的石灰岩质感,通过动态光影模拟,让这座史前建筑在白天呈现风化痕迹,夜晚则变身 “时间之门”,投射出神庙壁画中的星象图案。这种效果的实现,得益于 LED 屏对灰度等级的细腻控制 —— 在 100 尼特的低亮度下仍能保持 16bit 灰度,确保了黄昏时分画面的层次感。
展馆内部的弧形大屏则聚焦于 “海洋文明” 的叙事。从腓尼基人的航海图到现代港口的繁忙景象,艾比森的显示技术让马耳他作为 “地中海心脏” 的历史脉络清晰呈现。特别在播放史前神庙考古现场的 4K 影像时,屏幕的高对比度特性将石壁上的凿痕细节放大呈现,使游客能直观感受远古文明的智慧。
马耳他文化部官员在评价合作时提到:“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块显示屏幕,而是能理解历史厚重感的技术伙伴。艾比森的团队花了三个月研究巨石庙的建筑肌理,这种对文化细节的尊重,比设备参数更重要。”

第三方视角:世博项目的机遇与局限
艾比森的世博表现赢得了行业关注,但也难逃理性审视。一位长期跟踪 LED 显示行业的分析师指出:“大型展会项目对品牌提升的作用显著,但投入产出比需要谨慎评估。据测算,类似澳大利亚馆的定制化方案,前期研发与现场调试成本比标准项目高出 30%,而这类项目的利润率通常不超过 15%。”
在他看来,艾比森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将世博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解决方案。“利亚德在迪拜世博会的项目已形成标准化模块,洲明也针对博物馆场景推出了预制化方案,这让它们能快速响应中小客户需求。艾比森若仅停留在‘个案定制’层面,可能会错失规模化扩张的机会。”
行业竞争的压力同样不容忽视。2024 年全球文化场馆显示市场规模约 87 亿元,利亚德以 23% 的份额居首,洲明紧随其后占 19%,艾比森则以 12% 位列第三。这种差距在国际展会领域更为明显 —— 利亚德参与过北京冬奥会、杭州亚运会等顶级赛事的视效保障,洲明则在欧洲多个博物馆项目中占据优势。有业内人士透露:“艾比森为拿下马耳他馆项目,报价较洲明低了 10%,这种低价策略虽能赢得短期订单,但长期可能影响利润空间。”
技术突围:从 “视觉呈现” 到 “系统集成”
艾比森的世博方案,折射出 LED 显示行业的转型趋势 —— 从单纯的硬件供应商向 “硬件 + 内容 + 服务” 的系统集成商转变。澳大利亚馆的交互系统就包含了艾比森自研的内容管理平台,该平台能兼容不同格式的影像文件,并支持多屏同步播放,这种软实力正是区别于中小厂商的关键。
但技术短板依然存在。与国际品牌巴可的 LED 屏相比,艾比森产品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仍有差距 —— 大阪夏季的高湿度曾导致部分屏幕出现短暂的色彩偏移,虽通过现场调试解决,却暴露了在材料耐候性上的不足。此外,在 Micro LED 等新技术领域,艾比森的布局慢于利亚德,这可能影响其在未来高端展馆项目中的竞争力。
某文旅科技公司技术总监评价道:“世博项目考验的是‘容错率趋近于零’的执行能力。艾比森能完成两个场馆的交付,说明其工程团队已具备国际水准,但要真正跻身第一梯队,还需在核心器件上减少对外依赖 —— 目前其高端屏的驱动 IC 仍以进口为主,这会限制定制化方案的响应速度。”

未来路径:品牌溢价与市场下沉的平衡
大阪世博会为艾比森带来的品牌曝光,需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收益。短期内,可借助世博案例拓展东南亚文旅市场 —— 日本、韩国等国的博物馆、主题公园正加速数字化改造,艾比森的 “文化 + 科技” 经验具有直接借鉴意义。长期来看,则需将项目中积累的色彩校准、交互设计等技术,转化为标准化解决方案,以降低中小客户的使用门槛。
面对利亚德、洲明的竞争,艾比森的破局点或许在于细分领域的深耕。文化场馆显示市场可进一步分为历史遗产展示、当代艺术呈现、科技主题演绎等子赛道,其在澳大利亚馆积累的自然景观还原技术,可针对性应用于地质博物馆、海洋馆等场景,形成差异化优势。
值得注意的是,LED 显示行业的毛利率已从 2019 年的 28% 降至 2024 年的 18%,单纯依靠硬件盈利的空间持续收窄。艾比森若能将世博项目中的内容创作能力沉淀为服务产品,例如为客户提供影像制作、交互设计等增值服务,或许能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。

结语:在光影中寻找坐标
艾比森在大阪世博会的亮相,让世界看到了中国 LED 企业在文化表达上的成熟度。澳大利亚馆的 “追逐太阳” 与马耳他馆的 “时间之门”,证明 LED 屏已超越工具属性,成为文化传播的 “翻译者”—— 它能将地域特色转化为普世的视觉语言,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产生情感共鸣。
但行业的残酷之处在于,一个成功项目不足以改变竞争格局。艾比森要做的,是将世博带来的品牌光环转化为技术迭代的动力,在利亚德、洲明等巨头的夹击中找到独特坐标。当 LED 显示从 “显示什么” 转向 “如何表达”,真正的竞争力或许就藏在那些对文化细节的理解里,藏在技术与人文的缝隙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