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电子消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,三星与 LG 两大行业巨头于近期先后披露了 2025 年第二季度的业绩情况,二者在传统电视业务与新兴业务领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,引发行业广泛关注。
三星:电视销量上扬,盈利却承压
7 月 30 日,三星电子正式公布 2025 年第二季度业绩。数据显示,该季度三星电子合并营收达 74.6 万亿韩元(约合人民币 3849.36 亿元),但较上一季度环比下降 5.8%;营业利润更是滑落至 4.7 万亿韩元。从细分业务板块来看,各领域表现差异显著。
VD(视觉显示,涵盖电视与显示器)和数字家电板块合并营收为 14.1 万亿韩元(约合人民币 727.56 亿元),营业利润仅 0.2 万亿韩元。在视觉显示业务范畴内,三星 Neo QLED 和 OLED 电视等高端产品销量在本季度实现增长。然而,全球市场需求的持续停滞,加之同行间竞争的白热化,严重压缩了利润空间。面对这一局面,三星电视事业部已制定下半年规划,计划紧紧抓住销售旺季的市场需求,稳固营收增长的基本盘。

同时,大力强化高附加值电视产品线,通过融入卓越观看体验与增强 AI 功能,提升产品竞争力,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。此外,三星还将借助 SmartThings、三星 Knox、三星艺术商店和三星 TV Plus 等具有差异化优势的体验和服务,挖掘新的盈利增长点,推动盈利能力稳步提升。
三星显示器公司(SDC)第二季度综合营收为 6.4 万亿韩元。主要客户新智能手机市场反馈良好,以及在 IT 和汽车领域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,为 SDC 营收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。在大型显示器业务方面,游戏市场的强劲需求持续拉动 QD - OLED 显示器的销量,使其在细分市场中保持增长势头。
半导体业务方面,为积极迎合市场对人工智能不断增长的需求,DS 部门第二季度综合营收达到 27.9 万亿韩元,营业利润 0.4 万亿韩元。2025 年第二季度,内存业务精准把握服务器市场的强劲需求,大力扩大 HBM3E 的销量,并提高高密度 DDR5 产品的市场占比。值得一提的是,此前三星成功斩获特斯拉公司价值 165 亿美元的合同,未来将在德克萨斯州泰勒工厂投产人工智能芯片,这无疑为三星半导体业务的未来发展注入了一剂 “强心针”。
LG:电视需求下滑,汽车业务创新高
7 月 25 日,LG 电子对外宣布 2025 年第二季度综合营收为 20.74 万亿韩元(约合人民币 1070.18 亿元),营业利润 6394 亿韩元。与过往相比,营收和营业利润均出现下滑,主要归咎于全球市场持续低迷、美国贸易政策变动导致关税负担加重,以及竞争环境愈发激烈。与此同时,包括物流成本在内的各项成本上升,也给整体盈利能力带来较大压力。

从 LG 电子细分业务的营收数据来看,各板块表现喜忧参半。MS(LG 媒体娱乐解决方案公司,电视等业务包含其中)营收 4.39 万亿韩元(约合人民币 226.52 亿元),营业亏损 1917 亿韩元。电视销量因市场需求疲软而下滑,相应的营销费用却不断增加,成为该板块亏损的主要原因。不过,基于 webOS 平台的广告和内容业务持续盈利,且对公司整体业绩的贡献度逐步提升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HS(LG 家电解决方案)营收达 6.59 万亿韩元,营业利润高达 4399 亿韩元,创下历史新高;VS(LG 汽车解决方案公司)营收 2.85 万亿韩元(约合人民币 147.06 亿元),营业利润 1262 亿韩元,同样创历史新高;ES(LG 环境解决方案公司)营收 2.64 万亿韩元,营业利润 2505 亿韩元,刷新第二季度业绩记录。
其中,LG 汽车解决方案公司(VS)在第二季度表现尤为亮眼。强劲的订单储备,以及 OEM 汽车在欧洲市场销量的显著增长,共同推动了业绩攀升。向高端车载信息娱乐(IVI)系统的战略转型,大幅提升了该业务的盈利能力,加之电动汽车零部件和照明系统运营效率的提高,进一步巩固了业绩增长态势。LG 电子在公告中明确表示,未来将着重强化与核心客户的合作关系,通过持续优化运营效率,维持业务盈利能力。
值得关注的是,2025 年第二季度,LG 包括车辆、零部件、智能工厂解决方案以及暖通空调(HVAC)在内的 B2B 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3%,达到 6.2 万亿韩元;家电订购业务收入增长 18%,达到 6300 亿韩元。这些业务板块已成为 LG 持续推进产品组合转型的核心力量。B2B 业务凭借其对需求波动的低敏感度,以及基于解决方案构建的客户关系所形成的高门槛优势,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;非硬件业务则以经常性收入和高利润率为特点,D2C 渠道的拓展进一步提升了盈利能力与品牌资产价值。
综合来看,三星与 LG 在第二季度的业绩表现反映出电子消费市场的复杂现状:传统电视业务面临需求瓶颈与竞争挑战,而新兴的汽车电子等业务正成为新的增长引擎。未来,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变化,两大巨头如何持续优化业务布局、创新产品与服务,值得持续关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