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科技飞速迭代的当下,AI 眼镜正成为各大科技巨头竞相角逐的全新战场。7 月 30 日,小米可穿戴部创新产品业务负责人透露,小米首款 AI 眼镜市场表现极为亮眼,“销量超出此前预期的数倍”。据了解,小米为这款 AI 眼镜制定了宏伟目标,计划 3 年内实现年出货量超 500 万副,彰显其在该领域深耕拓展的决心。
无独有偶,在刚刚落幕的 WAIC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,阿里巴巴携首款自研智能眼镜 “夸克 AI 眼镜” 惊艳亮相。作为阿里 AI 硬件领域的旗舰级产品,其采用前沿的双
microled 光引擎方案,吸引众多目光。据悉,该产品已完成研发,预计年内将正式推向市场,届时有望为消费者带来全新 AI 交互体验,也预示着阿里 AI 战略从软件向硬件领域的深度拓展。
与此同时,360 公司董事长周鸿祎也放出消息,本月 360 公司将发布两款 AI 硬件新品 ——AI 智能眼镜和智能录音笔,进一步丰富其 AI 产品矩阵,展现 360 在 AI 硬件领域的布局规划,力求在智能穿戴设备市场分得一杯羹。
全球最大眼镜制造商依视路罗萨奥蒂卡公布的第 2 季财报也从侧面反映出 AI 眼镜市场的火爆态势。数据显示,雷朋 Meta 智慧眼镜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去年大幅增长,达到去年同期的三倍多。这一成绩不仅证明了 AI 眼镜市场需求的强劲,也为其他厂商注入了一剂强心针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以来,华为、小米、阿里、百度、360、雷鸟等一众科技巨头纷纷加码 AI 眼镜领域,使得 2025 年俨然成为 AI 眼镜发展的关键元年。从市场反馈来看,眼镜类设备作为 AI 外化的典型产品形态,正逐渐被消费者接纳。京东数据显示,今年 618 期间,AI 眼镜成交量同比增长 7 倍,AR 眼镜用户数同比增长 70%,市场潜力正加速释放。但在繁荣背后,市场尚未形成规模效应,部分品牌为抢占市场份额,不惜以亏损换销量,通过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,竞争愈发激烈。
当前,市面上的 AI 眼镜大致可分为三类。第一类是较为精简的 AI + 音频模式,这类产品主要通过语音与智能 AI 连接,凭借更简约的功能设计,实现了产品的轻量化与高性价比,价格甚至可低至 1000 元以下,满足了部分对价格敏感且追求基础 AI 功能的用户需求。
第二类在音频功能基础上,增添了第一人称视角拍摄功能,并融入更多实用功能,Meta 的 Ray - Ban Classic 以及小米 AI 眼镜便是其中代表。Ray - Ban Classic 超 200 万台的销量以及小米 500 万副的出货目标,足以表明这一模式在当下市场的广阔商业前景与旺盛需求。
第三类则是以显示为核心的 AR 眼镜,这类产品集 AI、AR、音频功能于一身,最大程度拓展了 AI 的应用边界,更契合大众对未来 AI 眼镜的想象。受限于技术成本,当前 AR 眼镜普遍采用 Micro LED 以及先进光学技术,价格区间多在 2000 - 5000 元。近两年,Micro LED AR 眼镜在商业力量的推动下,迭代速度加快,市场份额不断扩大,光波导显示、MicroLED 屏幕及低功耗芯片等关键技术的突破,正助力 AR 眼镜朝着轻量化、高性能方向大步迈进。

随着巨头纷纷下场、技术持续革新、市场需求日益增长,AI 眼镜领域未来发展充满想象空间。究竟谁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成功塑造 AI 眼镜的主流形态,引领行业发展方向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