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间里的机器轰鸣声中,藏着降本增效的智慧密码。本期国星光电 “FAITH 聚智・创新有光” 系列报道,带您走进固晶、焊线等生产一线 —— 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技术突破,却有工艺能手们盯着 “老问题” 较真的韧劲:从浆盘的每一次停工洗浆,到冰箱里的每一份娇贵辅材,再到焊线上的每一根金线,他们用 “微改进” 破解 “大难题”,让点滴智慧汇聚成企业竞争力的 “光”。
浆盘 “续航革命”:从 36 小时到 60 小时,生产线少停一次就是效益
在国星光电固晶车间,浆盘与刮浆器是配合了多年的 “老搭档”—— 前者盛放粘合剂,后者负责均匀刮涂,二者协同才能让固晶机精准完成芯片粘贴。可就是这对 “搭档”,曾长期让操作工头疼:受传统结构限制,浆盘每运行 36 小时就会因浆液残留堆积,不得不按下 “暂停键”—— 整条生产线停工,员工拆洗浆盘、重新调试设备,不仅打乱生产节奏,还导致粘合剂因频繁清洗浪费严重,成了降本增效的 “拦路虎”。
“能不能让浆盘‘多跑一会儿’?” 白光器件事业部制造部固晶 B 班组的周小强带着团队,把目光对准了浆盘内部的浆液路径。他们反复拆解、观察,发现传统浆盘的浆液流动凹槽设计不合理,导致刮浆器无法完全刮净残留,时间一长就会堵塞。针对这个痛点,团队重新规划凹槽走向,优化浆液流动轨迹,同时调整刮浆器的角度与压力,让它与浆盘表面贴合更紧密,减少残留堆积。
改进效果如何?团队选取了 3 款核心型号的粘合剂,在 79 台固晶机上展开连续测试:过去 36 小时就 “罢工” 的浆盘,如今能稳定运行 60 小时才需清洗,停工频率降低 40%。更惊喜的是,粘合剂消耗肉眼可见减少 —— 月消耗从之前的 1.5 万克降至 9000 克,锐减 6000 克。按市场价计算,这相当于每年为公司节省 36 万元成本,相当于 12 名一线员工一个月的薪资总和。
“我们每天和浆盘打交道,最清楚哪里‘卡脖子’。” 项目负责人周小强说,“改进不用复杂技术,就是多观察、多琢磨,把‘停工痛点’变成‘续航亮点’。”
【创新团队】负责人:周小强;成员:邵飞燕、黎俊青、钱丽梅等
冰箱 “智能保镖”:-20℃的守护,让 15 万辅材不再 “悄无声息报废”
固晶车间的角落,几台不起眼的冰箱里,藏着生产线的 “宝贝疙瘩”—— 用于芯片粘贴的粘合剂。这类辅材对温度极其敏感,必须始终处于 - 20℃的低温环境,一旦温度回升,不仅粘性失效,还会产生质量隐患。更关键的是,满产时单台冰箱内的粘合剂价值超 15 万元,堪比一辆家用轿车,可传统冰箱却没有 “安全预警” 功能:若是夜间或节假日突然断电,等到第二天员工上班发现,整箱粘合剂早已变质,损失惨重不说,还会导致后续生产断料。
“不能让‘隐形风险’毁了辛苦攒下的效益。” 吉利基地固晶班组的莫惠新带着团队,琢磨出一套 “远程监控方案”:给每台冰箱加装断电感应模块,再接入自主开发的微信小程序 —— 员工不用守在冰箱旁,点开手机就能实时查看温度;一旦发生断电,系统会立即启动 “三重警报”:车间里的蜂鸣器现场响铃,小程序弹出红色弹窗,负责人还会收到短信和电话提醒,确保 10 分钟内有人到场处理。
这套 “安全卫士” 系统落地后,很快经受住了考验:一次周末夜间,某车间冰箱突然断电,正在家里休息的操作工收到警报,半小时内赶到现场重启设备,避免了 12 万元粘合剂报废。如今,该系统已在国星光电各生产工序的辅材冰箱上全面应用,彻底消除了 “断电坏料” 的隐患。莫惠新说:“辅材安全是生产稳定的底线,我们做的就是把‘被动补救’变成‘主动守护’。”
【创新团队】负责人:莫惠新;成员:罗骏、梁永康、王立湘等
焊线 “省金术”:金价上涨期,一根金线的优化省下 80 万
今年以来,国际金价持续攀升,每克突破 450 元,而国星光电 RGB 器件的焊线工序,每天都要用到大量金线 —— 过去的反打焊线工艺,为了保证焊点牢固,需要反复切换设备参数,不仅操作繁琐,还会导致金线在切换过程中产生多余损耗,“每浪费一根金线,都是在增加成本”。
RGB 器件事业部 RS 制造班组的陈胤芳、蒋尚峰、陈雪丽三位负责人,带着团队泡在车间里:他们拆解焊线流程,记录每一次参数切换的时间与金线消耗,发现其中 2 个步骤可以合并,3 处参数调整可以简化。经过多次测试,团队优化了焊点的排布顺序,减少了参数切换次数,同时调整了金线的张力控制,让金线在焊接时更 “精准”,避免多余缠绕。
这一 “轻装上阵” 的改进,效果立竿见影:上半年推行以来,单条生产线的金线消耗同比下降 12%,累计节省的金线按成本换算已达 80 万元。更重要的是,工艺优化后产品的焊接可靠性没有丝毫下降,客户反馈的良品率反而提升了 0.5%。“省金不是‘偷工减料’,而是让每一根金线都用在刀刃上。” 陈胤芳说,目前这一工艺已在 RGB 器件全系列产品中推广,预计全年能节省超 160 万元成本。
【创新团队】负责人:陈胤芳、蒋尚峰、陈雪丽;成员:陈俊帆、梁天培、杨华军、黄荣智等
从浆盘延长 24 小时续航,到冰箱装上 “智能警报”,再到焊线工艺省下每一根金线 —— 国星光电的一线工艺人,用 “扎根现场” 的洞察和 “较真到底” 的韧劲,把生产中的 “小麻烦” 变成了降本增效的 “大突破”。这些创新或许没有耀眼的技术标签,却藏着企业发展最坚实的底气:当每一位员工都成为 “创新主角”,点滴智慧就能汇聚成推动企业前行的强大力量。
标签: